【SMM分析】旧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观察:锂电回收产业链上游、中游与下游技术透视

来源:SMM发布时间:2025-08-11 16:26:SS
雷越
暂无简介
4
作品
【SMM分析:旧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观察:锂电回收产业链上游、中游与下游技术透视】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年份增加,部分动力电池开始退出车用领域。一块容量衰减的动力电池如何完成“退役—回收—再生”的闭环?本文按产业链顺序,概要梳理各环节所涉及的主流技术路线、设备形态及工艺要点,供行业内外参考。

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年份增加,部分动力电池开始退出车用领域。一块容量衰减的动力电池如何完成“退役—回收—再生”的闭环?本文按产业链顺序,概要梳理各环节所涉及的主流技术路线、设备形态及工艺要点,供行业内外参考。

上游:退役电池归集与初步处理 

退役电池主要来源包括私家车整包更换、整车报废拆解及两轮、三轮运营车辆批量淘汰。为降低运输风险,行业普遍执行“先检测、后包装”流程: 

  1. 残电量评估:通过电阻放电或盐溶液浸泡方式完成深度放电,避免运输短路。 
  2. 外观初检:利用工业相机与人工结合,识别鼓包、漏液等异常单体。 
  3. 安全包装:采用防静电、阻燃材质的周转箱,并加装温度、振动传感器,实现运输途中状态可追溯。

部分回收网点已引入自动条码或二维码系统,将电池身份、容量、来源等信息同步至云端溯源平台,为后续处理提供数据基础。

中游:梯次利用与再生利用并行 

  • 梯次利用技术

电池经容量检测后,若剩余能量处于中等区间,可进入梯次利用通道。

柔性拆解:针对不同车型 PACK 结构差异,使用伺服机械臂与快换夹具,实现螺栓、卡扣、胶体的无损分离。

电芯筛选:通过高精度内阻测试仪、循环老化柜,对电芯容量、电压、自放电率进行分级;再依据材料体系、尺寸规格自动配对,降低模组离散性。

系统集成:开发通用型 BMS 硬件平台,支持多品牌电芯混用,并预留远程升级接口,方便后期运维。

梯次产品多用于通信基站、低速电动车、分布式储能等场景,通常以标准机柜或集装箱形式交付。                

  • 再生利用技术

无法继续服役的电池进入拆解—提取流程,目前产业界以“物理预处理+化学处理”为主。

物理预处理

带电破碎:采用低氧或无氧破碎舱,配合氮气保护,防止电池短路起火;破碎粒度控制在毫米级,便于后续分选。

多段分选:通过振动筛、磁选、涡电流、比重分选组合,分别回收钢壳、铝壳、铜箔、铝箔及含电极材料的“黑粉”。

化学处理

湿法冶金:主流路线为“酸浸—萃取—沉淀”。黑粉经硫酸浸出后,采用多级萃取箱或离心萃取机分离镍、钴、锰、锂溶液;再通过碳酸钠、草酸等沉淀剂分别制得碳酸锂、氢氧化钴、硫酸镍等中间盐。该工艺金属回收率较高,但对废水和废气治理要求严格。

火法冶金:将破碎物料与还原剂、助熔剂混合后,投入电弧炉或回转窑高温熔炼,得到合金锭与炉渣。火法流程短、适应性强,但能耗高且需配备尾气净化系统,通常与湿法耦合使用,以提高总体金属回收率。

直接修复再生(实验室—中试阶段):针对正极材料表面晶体缺陷,通过补锂、低温再烧结实现晶格修复,减少金属溶出。该技术若规模化落地,有望缩短流程并降低化学品用量。

下游:再生材料的再制造与再应用

经湿法或火法得到的金属盐,经除杂、浓缩、结晶后达到电池级纯度,可直接送回正极材料工厂合成三元前驱体或磷酸铁锂原料;亦可由电池厂与材料厂共建的“闭环专线”直接回炉,减少物流与检测环节。

梯次利用产品则通过储能集成商进入工商储能、微电网或低速交通领域。部分企业已建立“云端监控+线下运维”体系,对梯次电池包进行远程温度、电压、电流监测,并结合保险机制,降低用户侧使用风险。

从退役电池归集、智能化拆解,到湿法/火法提取、再到材料再生与系统再集成,动力电池回收已形成多技术路线并存的产业格局。随着工艺迭代、装备标准化以及溯源体系完善,退役电池的“第二生命周期”有望进一步延长,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低碳循环提供持续支撑。

上游:退役电池归集与初步处理 

退役电池主要来源包括私家车整包更换、整车报废拆解及两轮、三轮运营车辆批量淘汰。为降低运输风险,行业普遍执行“先检测、后包装”流程: 

  1. 残电量评估:通过电阻放电或盐溶液浸泡方式完成深度放电,避免运输短路。 
  2. 外观初检:利用工业相机与人工结合,识别鼓包、漏液等异常单体。 
  3. 安全包装:采用防静电、阻燃材质的周转箱,并加装温度、振动传感器,实现运输途中状态可追溯。

部分回收网点已引入自动条码或二维码系统,将电池身份、容量、来源等信息同步至云端溯源平台,为后续处理提供数据基础。

中游:梯次利用与再生利用并行 

  • 梯次利用技术

电池经容量检测后,若剩余能量处于中等区间,可进入梯次利用通道。

柔性拆解:针对不同车型 PACK 结构差异,使用伺服机械臂与快换夹具,实现螺栓、卡扣、胶体的无损分离。

电芯筛选:通过高精度内阻测试仪、循环老化柜,对电芯容量、电压、自放电率进行分级;再依据材料体系、尺寸规格自动配对,降低模组离散性。

系统集成:开发通用型 BMS 硬件平台,支持多品牌电芯混用,并预留远程升级接口,方便后期运维。

梯次产品多用于通信基站、低速电动车、分布式储能等场景,通常以标准机柜或集装箱形式交付。                

  • 再生利用技术

无法继续服役的电池进入拆解—提取流程,目前产业界以“物理预处理+化学处理”为主。

物理预处理

带电破碎:采用低氧或无氧破碎舱,配合氮气保护,防止电池短路起火;破碎粒度控制在毫米级,便于后续分选。

多段分选:通过振动筛、磁选、涡电流、比重分选组合,分别回收钢壳、铝壳、铜箔、铝箔及含电极材料的“黑粉”。

化学处理

湿法冶金:主流路线为“酸浸—萃取—沉淀”。黑粉经硫酸浸出后,采用多级萃取箱或离心萃取机分离镍、钴、锰、锂溶液;再通过碳酸钠、草酸等沉淀剂分别制得碳酸锂、氢氧化钴、硫酸镍等中间盐。该工艺金属回收率较高,但对废水和废气治理要求严格。

火法冶金:将破碎物料与还原剂、助熔剂混合后,投入电弧炉或回转窑高温熔炼,得到合金锭与炉渣。火法流程短、适应性强,但能耗高且需配备尾气净化系统,通常与湿法耦合使用,以提高总体金属回收率。

直接修复再生(实验室—中试阶段):针对正极材料表面晶体缺陷,通过补锂、低温再烧结实现晶格修复,减少金属溶出。该技术若规模化落地,有望缩短流程并降低化学品用量。

下游:再生材料的再制造与再应用

经湿法或火法得到的金属盐,经除杂、浓缩、结晶后达到电池级纯度,可直接送回正极材料工厂合成三元前驱体或磷酸铁锂原料;亦可由电池厂与材料厂共建的“闭环专线”直接回炉,减少物流与检测环节。

梯次利用产品则通过储能集成商进入工商储能、微电网或低速交通领域。部分企业已建立“云端监控+线下运维”体系,对梯次电池包进行远程温度、电压、电流监测,并结合保险机制,降低用户侧使用风险。

从退役电池归集、智能化拆解,到湿法/火法提取、再到材料再生与系统再集成,动力电池回收已形成多技术路线并存的产业格局。随着工艺迭代、装备标准化以及溯源体系完善,退役电池的“第二生命周期”有望进一步延长,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低碳循环提供持续支撑。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雷越021-20707873

预览
上海有色网原创信息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传播、发布、复制(包括但不限于行情数据、价格信息、市场统计信息、调研信息等)。授权请联系021-3133 0333。上海有色网保留追究侵权及不当引用的权利。本原创信息除公开信息外的其他数据均是基于公开信息(包括但不仅限于行业新闻、研讨会、展览会、企业财报、券商报告、国家统计局数据、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大协会和机构公布的各类数据等等),并依托SMM内部数据库模型,由研究小组进行综合分析和合理推断得出,仅供参考,不构成决策建议,客户决策应自主判断,与上海有色网无关。
客服
客服
客服电话

021-31330333

工作日: 8:30-17:30

APP
APP
APP
掌上有色下载
进群
进群
终端
终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