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M分析】装机量不断提升之际,一文读懂光伏的核心——组件
来源:SMM发布时间:2025-11-17 18:37:SS
分享至:
微信

新浪微博
当阳光洒向大地,除了带来温暖与光明,还蕴藏着可被精准捕捉的电能 —— 光伏发电便实现了这一能量转换的奇迹。光伏发电依托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系统以光伏组件(太阳电池板)、控制器与逆变器为三大核心部分。其中原理为电池板通过硅原子掺杂构筑P、N型半导体,在光照下,P-N结内建电势差驱动电子-空穴对分离,汇流成直流电,再经逆变器调制为日常可用的交流电。
当阳光洒向大地,除了带来温暖与光明,还蕴藏着可被精准捕捉的电能 —— 光伏发电便实现了这一能量转换的奇迹。光伏发电依托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系统以光伏组件(太阳电池板)、控制器与逆变器为三大核心部分。其中原理为电池板通过硅原子掺杂构筑P、N型半导体,在光照下,P-N结内建电势差驱动电子-空穴对分离,汇流成直流电,再经逆变器调制为日常可用的交流电。
从以下趋势图可见,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在 2023 至 2024 年迎来爆发式增长,于这两年内各新增了217GW和278GW,较此前多年的发展态势呈现出跨越式跃升,充分体现出中国光伏产业在这一阶段的强劲扩张动力。据国家能源局统计,全国光伏发电机容量高达886吉瓦,其中以集中式光伏为主。

在标准层面,中国于2025年主导发布全球首个分布式光伏低压直流接入国际标准,福建同步推出户用系统地方规范,为高速渗透的市场补全安全与技术支点。随着装机曲线陡峭上扬,光伏渗透率逼近五成,我们可以将关注焦点转向制造环节中的组件。接下来,我们将拆解玻璃、胶膜、电池片与背板的层压结构,了解一块组件如何将阳光转化为可用电力:
光伏组件(Photovoltaic Module),即太阳能电池板,是以半导体光伏效应为物理基础,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固态发电单元。它由若干太阳能电池片经串并联后,通过高透光盖板、封装胶膜、背板、边框及接线盒等辅材进行机械保护与电气集成,构成具备独立直流输出能力的最小不可分割装置,是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能量转换部件。
一、基本结构
- 电池片:实现光电转换的功能层,主流材料为晶体硅(单晶/多晶)或薄膜半导体。
- 光伏玻璃:通常为低铁钢化玻璃,提供光学窗口与机械载荷支撑。
- 胶膜:以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或聚烯烃(POE)为主,起粘结、绝缘及耐候作用。
- 背板:含氟复合膜或玻璃,阻隔水汽与紫外辐射,保证绝缘与散热。
- 焊带:镀锡铜带,完成电池片间及串间电气连接。
- 接线盒:内置旁路二极管,实现外部电缆连接与热斑保护。
- 边框:阳极氧化铝合金,提供机械强度并便于安装固定。


图源:互联网
二、主要组件类型
- PERC:通过在电池背面沉积钝化层,可将红外光反射回硅体,有效减少载流子复合。该技术工艺最简单、成本优势显著。
- TOPCon:在硅片表面构筑 1–2 nm 隧穿氧化层与高掺杂多晶硅层,电子可通过 “隧穿效应” 顺利通过,而空穴被有效阻挡,载流子复合率大幅下降。其核心优势在于兼容现有 PERC 产线。
- HJT:采用晶体硅基底两面夹持非晶硅薄膜的结构,界面由本征层实现高效钝化。全程采用低温制备工艺,无需高温扩散环节,电池衰减率更低。
- XBC:创新将正负电极全部转移至电池背面,实现正面零遮光设计,且可叠加 TOPCon 或 HJT 钝化技术进一步提升性能。尽管工艺步骤最为复杂,但也是当前晶硅光伏电池的效率天花板。
三、系统分类
- 独立光伏:无需接入公共电网,仅通过光伏组件、控制器与蓄电池的组合即可实现能源自给自足,核心适用于边区村落、户外路灯、通讯基站等离网场景,供电灵活且不受电网覆盖限制。
- 并网光伏:光伏组件产生的直流电经逆变器转换为交流电后,接入公共电网实现电力消纳。根据项目规模与并网电压等级,可分为以下两类:
- 集中式光伏:多布局于荒漠、山地等广阔区域,单站规模达百兆瓦级,通过高压输电线路向外输送电力,电量由电网统一调度分配,但受地形条件与土地资源限制较明显。
- 分布式光伏:主要依托建筑屋顶、产业园区、车棚顶面等场景建设,采用低压就近并网模式,具备 “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的特点。其建设周期短、投资门槛低,已成为当前并网光伏的主流形式,但发展规模受区域电网消纳能力限制。
四、发展趋势
- 大尺寸化:以 182 mm、210 mm 为代表的大尺寸硅片成为行业主流,通过摊薄光伏组件的封装成本、支架与逆变器等系统端设备的分摊成本,显著降低单瓦综合成本,是实现平价上网的核心路径之一。
- 高密度封装:叠加叠瓦互联、无损切割、多主栅(MBB)等先进封装技术,一方面减少电池片间的电阻损耗、提升电流传输效率,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压缩遮光面积、增加有效受光区域,双重优化助力组件功率与转换效率同步提升。
- 高效钝化技术:随着光伏技术迭代升级,TOPCon、HJT、IBC 等高效钝化技术逐步替代传统 PERC 技术,成为量产端的核心选择。依托更优的界面钝化效果与载流子传输能力,光伏组件量产效率持续突破,已迈向 24%–26% 的中高区间。
- 智能化升级:通过集成微型功率优化器、快速智能关断装置及级联型逆变器等智能设备,不仅大幅提升光伏系统在检修、极端天气下的安全防护水平,还实现发电量、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与可视化管理,进一步挖掘系统发电潜力。
- 回收循环体系:在全球 “双碳” 目标与环保政策驱动下,欧盟 WEEE 指令已明确要求光伏组件回收率不低于 85%。未来行业需进一步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从生产、使用到回收拆解的全程追溯体系,推动组件材料循环利用,降低环境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光伏组件作为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实现光能 - 电能转换的核心单元,其材料创新(如高效硅片、新型薄膜材料)、封装技术突破(如高密度互联、智能封装工艺)与效率提升路径(从 PERC 到 TOPCon、HJT 乃至 XBC 的技术迭代),正全方位朝着 “高效率发电、低成本制造、长寿命服役、绿色化回收” 的目标纵深演进。这一系列发展不仅持续夯实光伏在全球能源体系中的竞争力,更成为推动能源结构从传统高碳模式向低碳化、无碳化转型的关键引擎,为全球 “双碳” 目标的达成与可持续能源未来的构建提供着核心技术支撑。
![]()
上海有色网原创信息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传播、发布、复制(包括但不限于行情数据、价格信息、市场统计信息、调研信息等)。授权请联系021-3133 0333。上海有色网保留追究侵权及不当引用的权利。本原创信息除公开信息外的其他数据均是基于公开信息(包括但不仅限于行业新闻、研讨会、展览会、企业财报、券商报告、国家统计局数据、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大协会和机构公布的各类数据等等),并依托SMM内部数据库模型,由研究小组进行综合分析和合理推断得出,仅供参考,不构成决策建议,客户决策应自主判断,与上海有色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