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出口禁令中的博弈:从Glencore预期看市场走向
Glencore近日在业绩指引中表示,受刚果(金)钴出口禁令影响,其在该国的大量钴产量可能在2025年底前都无法销售。公司虽承认这将带来实质性发运障碍,但同时强调,即便如此,对全年财务影响预计“有限”。这个判断透露出两个核心信号:一是Glencore认为当前市场已处于供过于求的阶段,暂停出口可以有效缓解压力;二是其预计这类干预将推动库存消化,并在后续拉动价格反弹,从而对未来的销售更有利。
正是基于这种预判,Glencore不仅未对产能进行明显调整,反而将全年钴产量预期提高至4.2万至4.5万吨,较2024年的3.82万吨明显增长。这说明公司并不认为此次出口限制会长期压制其盈利空间,而更可能被视为一种阶段性的供给调节机制。换句话说,Glencore并未将出口受限当作经营危机看待,而是视为一种有可能带来价格修复和后期释放价值的机会。
从Glencore的立场出发,我们可以推导出对整个钴市场的三点可能影响。
首先,供需格局可能会出现阶段性收紧。刚果(金)占全球钴供应的七成以上,Glencore又是该国最大的生产商之一,若其出口受到系统性阻碍,意味着全球钴的现货市场将在短期内失去重要的流通来源。尽管当前钴的整体需求增长放缓,特别是在磷酸铁锂电池主导地位上升的背景下,钴的边际需求受到一定挤压,但高能量密度三元电池、航空动力电池和部分军工领域依然依赖钴作为关键材料。一旦库存消化提速,现货市场很可能出现价格波动向上的压力。
其次,价格的支撑逻辑被强化。Glencore的判断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市场并不缺钴资源,但缺的是有序、可控的供应节奏。出口限制使钴从供过于求的“失衡态”中暂时抽身,变成了一个受控释放的资源。换句话说,它人为制造了“稀缺感”,从而为钴价格提供了修复空间。如果这种限制延续至今年底,不排除钴价在2026年初出现一轮补涨。
第三,市场结构性分化可能加剧。大企业如Glencore可以凭借全球化运营、库存管理和融资能力来对冲出口政策带来的影响,但中小钴生产商或加工企业可能没有这种缓冲空间。对于下游厂商而言,这也将推动他们优先与有产能保障和供应能力的头部企业签订长期合约,从而加剧市场集中度。
因此,从Glencore的判断出发,我们可以看出,钴市场正在进入一个由政策调控主导、价格逐步修复、供需重新平衡的阶段。这种变化不一定立刻反映在现货交易中,但其影响已在企业决策和市场情绪中逐步显现。钴不会迅速变成稀缺金属,但它也不会再被低估。Glencore的策略显然是“先稳住,再等待市场出清”,而这一思路可能正被更多上游资源企业采纳,成为钴行业新一轮调整周期的开端。